第二十一章 心折(1 / 2)

重返1977 镶黄旗 1661 字 2个月前

洪禄承倒是没卖关子。他的理由就一条。房地产能否搞好,关键就在地段。价值高低完全是因地段的繁荣程度而定的。</p>

哪怕是现在国家现行的计划经济下的租房政策,商业用房也得根据地段划分级别,房租差距能有好几倍呢。</p>

而他的底气呢,就是来自于他已经确信无疑,使馆区周边地带必将成为京城经济最繁荣的新兴商业区。</p>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理由也很简单。</p>

城市内繁荣地段的形成都是有原因、有规律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财富和人口也会源源不断向富人多的地方汇聚。从无例外。</p>

从历史上看,京城历来有“东富西贵”之说。</p>

清王朝爱新觉罗的子孙和大部分满洲王公都居住在西城区,这是“东富西贵”中“西贵”的含义。而东城,聚集了京城中最有影响力的官僚政客、最豪奢的富商巨贾,和其余八旗名门世家。他们共同构成了“东富西贵”中“富”的一群。</p>

也正是有了这两大消费群体,才形成了“东四、西单、鼓楼前”的三大闹市商业区。</p>

而前门地区的繁荣因素要复杂一些。</p>

那里属于内城与外城交界之地。最早是明成祖设立的工匠商业区。</p>

至清代时,逐渐发展成了各路外地客商,和内城、外城居民云集交易的大市场。不但附近增设了各类专业市场,也有青楼、戏园子、游艺场和酒楼。</p>

清末民初,更受益于京城火车站的设立。</p>

这样,靠着京城百姓、外地客商、各路旅客这些综合客源,才保证了这里的持续兴旺发达。</p>

至于“王府井大街”完全属于后起之秀。</p>

这个商业区的形成只得益于一点,就是八国联军占领京城之后,洋人作为胜利者在东郊民巷获得了驻兵权,并长期聚居于此。靠这些洋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才使得这里的商业日益繁荣。</p>

其余的例子更数不胜数,如津门、沪海的租界,战乱时候的昆明、重庆,全都是因为特殊历史环境下各路财力聚集,才造成房价飞跃、持续地上涨和城市大发展、大繁荣。</p>

那么最后说到眼前,京城如今最有潜力,富人最多的地区是哪儿呢?恐怕最无可争议的就是这个使馆区了。</p>

还别看现在那片地方属于城市边界,荒凉得很。可随着外国人越来越多,这里已经注定会成为未来的膏腴之地。</p>

相反,如今的荒僻反倒成了一种优势,完全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把原有居民安置好。把不怎么样的格局推到重来。</p>

照洪禄承的规划,这几条大街新盖好的楼房全走上层路线,绝对不分配,除了出租给外国人,主要销售目标对准的京城少数富裕阶层和归国华侨、侨属。</p>

当然,一切公用的服务设施也会与城市其他地方有所区别,要按照外国人的生活水准和需求设立。</p>

总之,就是全力打造出一个城市中的富人区来。</p>

只要这个概念一旦被人们所认可所接受,就会引得人人向往之,财富也就会自动凝聚到这里。一旦成势,剩下的事儿再不用发愁了……</p>

洪禄承的设想,让洪衍武老半天都说不出话来。</p>

不为别的,只为他自己明明知道未来的历史走向,可他就是做不到像父亲这么笃定地判定商机。因为他搞不清其中的商业逻辑,一旦有些条件变了,他就不免含糊、迟疑。</p>

甚至他还知道,就连历史上京城cbd区域的形成,也是纯属自发状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