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十二章 臣有上中下三策(1 / 2)

寒门宰相 幸福来敲门 1899 字 2个月前

当即与章越一并来至崇政殿正殿。</p>

对于这崇政殿,章越非常熟悉,当年此殿名为讲武殿,后来为了政治正确改名。</p>

当年殿试自己便在此殿两廊答题,之后殿试唱名以及御试也是在此。</p>

章越入仕后第一个官职崇政殿说书,也是在此沾光。</p>

如今崇政殿正殿上正是那幅熟悉的陕西五路地势图。</p>

这张地图也代表了官家的决心,原先此图并不放在此处,但自熙宁九年起便摆在此处。</p>

将殿试等其他场合都移作别殿,崇政殿内唯独与宰臣们商议兵事时使用,倒是恢复了当初‘讲武殿’的功能。</p>

而这一幅陕西五路地势图,代表了天子心心念念所在。</p>

现在作为涂色块狂人的官家已经将熙河路和秦凤路那一面的色块几乎涂满了,而中央赫然最显眼的乃西夏的兴灵腹地。</p>

而从北面至南面分别是大宋的河东路,延路,环庆路,泾原路。</p>

章越手持木杖对官家道:“陛下请看,夏国之右有两个经略使路,夏国之左有四个经略使路。”</p>

经略使路的设置是有讲究,为什么是五个,不是三个,四个或者六个,七个。</p>

因为一个经略使路对应西夏一个对宋进攻方向。</p>

所以理论上宋朝对夏进攻方向有五个,分别是河东路,延路,环庆路,泾原路,过去还有一路是秦凤路,但随着章越对熙河路的突进,秦凤路如今已被熙河路包括在内,已经不与西夏接壤了。</p>

所以说六个经略使路,对应的是五个西夏对宋朝的进攻方向,或者说宋朝对西夏的进攻方向。</p>

“原陕西路地势破碎,沟壑纵横,唯有通过河谷川地往来。延路沿洛河,环庆路沿马岭水,泾原路沿泾水,秦凤路则是渭河。”</p>

“各路之间有山川阻隔,如子午岭遮挡在延路和环庆路之间,六盘山和陇山阻挡在泾原路和秦凤路之间,唯有环庆路和泾原路交通稍便。因陕西各经略使路都是沿河谷而设,所以便是一个长条形。”</p>

官家听了章越之言不由感慨什么叫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p>

陕西,河东诸路仿佛在他掌中一般,章越道:“陛下,地图绝不可这么看,但绘之沙盘,并以比例模拟出高低之差,方可一览无遗。”</p>

陕西四路军事地图一定要沙盘才能看,地图上直接不足一里的两个点,但需要绕过一条河谷走几十里才能到达。</p>

所以整个陕西与西夏的态势就是一横数纵的态势,这个横就是横山,纵就是被河谷山脉分割的各个经略使路。</p>

一旦西夏出兵,各经略使路只能各自应战,其中以延路压力最大,也是宋军重兵设防的地区。</p>

所以宋军长期以来的思路,就是夺取横山,使纵向各个经略使路贯连起来,避免被西夏各个击破,如此进可攻退可守,西夏也就不足以患了。</p>

章越说到这里分析的差不多。</p>

章越对天子道:“陛下,臣以为如今攻夏有上中下三策!”</p>

古代谋臣都喜欢献上中下三策,史书如此记载二十九处。</p>

为什么谋臣都喜欢献三策呢?</p>

网络有段子是这么说的,上策是推荐配置,中策是最低配置,下策如果你一定要这么干,这里有个风险免责协议,你先签一下。</p>

而历史告诉我们纳谏者常常都不会选上策,大多选下策,也就是‘无视风险,继续安装’。</p>

当然官家不可不知道什么是上中下三策,庞统为刘备谋西川,司马懿料公孙渊,李密谏杨玄感,都是这般三策。</p>

这时候官家道:“以卿所见,朕命五路经略使各出一路攻夏,使西夏首尾不能相顾,卿以为如何?”</p>

章越面对官家直接道:“陛下,此乃下下之策!”</p>

兵法上为何都要讲分进合击,而不是一路平推,以避免‘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窘境。</p>

很简单的道理,分进合击的后勤补给压力是最小的。</p>

五十万大军一路出和五个十万大军五路出,前者的后勤补给压力是后者的数倍,而且呈几何增长。</p>

历史上五路伐夏便是如此梭哈,五路全是主攻一起上。</p>

章越直接否定了官家历史上的决策,此乃下下之策,连下策都不在考虑之内。</p>

官家闻言满脸窘迫,最后道:“诸执政中唯卿对军略最熟,还请卿言无不尽!”</p>

章越道:“臣之上策,乃出熙河,联络青唐,兰州回鹘,夺取兰州,凉州后,截取西人贸易,以利我之市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