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太平山图(1 / 2)

太上宝篆 一炁化三清 1504 字 2个月前

随着李浩成将自己的私印盖在请帖之上,一缕气机落下,融入请帖之中,引起百里之外李家一分名单的感应。

名单上写着李浩成姓名的那一栏,顿时散发出莹莹的光辉,这是一种气机感应的手段,一直待在边上的执事见状就是命人在归云台在准备一个位置。

毕竟宴会上很多东西都是平日少见的珍品,蕴含的元气和灵机都是比较浓郁的东西,这些东西肯定都是有定量的,每一笔花销都是需要计入账中,根本不会在这方面,给执行者随意记账,捞取油水的机会。

除此之外,李家作为修行儒道的世家,对于礼仪是比较关注的,同时在一些细节方面也是专门往文雅方面靠近,比如这次聚会的临高台,就是源自于儒道小诗经《乐府》当中的一篇:临高台以轩,下有清水清且寒。江有香草目以兰,黄鹄高飞离哉翻。关弓射鹄,令我主寿万年。

这也导致位置的安排,必须比较谨慎。

如此,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九州越是高级的宴会,越是需要提前通知,而被邀请人,也需要提前告知自己会不会去。进而,又是衍生出一系列的方便法门。

收好私印,李浩成就是取来笔墨纸砚,准备作画题字,作为这次宴会的礼物,可画了几幅,都是差了点什么。

不是李浩成画的不好,他的画道境界配合心中百千道韵,想要凝聚出一卷可以入目的画作不要太简单,甚至强行吧各种道韵纠缠在一起,做出一副蕴含画中天地的画作,也不是不行。

可如此一来,所成之画,总归是难等大雅之堂,对于李家这样儒道正统的修士而言,很多时候,画中的含义,要比画作的技巧,以及画中天地,更加重要。

可,那种东西本身是来自于各人本身的文思修养,李浩成自身基础在于仙道,一切感悟也是以仙道为主,太虚法再怎么玄妙,也无法改变李浩成自身的思维模式,他自身的哲学理念同以人道为主的儒家理念,虽然称不上南辕北辙,却也差距颇大。

非要强求,对那些积累不如他的,或许还能隐瞒一二,甚至能够有所收获,而对于超过了李浩成的,不仅不会有太多感悟,反而有可能看出李浩成的根底。

思想来去,李浩成觉得自己与其耗费心力,凝聚感悟作画,倒不如选择一处本身隐隐与人道秩序、或者儒道气数相合的景色,参考山脉景色之中,凝聚的人文灵性,将其拷贝而出,凝聚成画。如此一来,外人观赏的时候,一样能够有所感悟,并且对自身思想境界的要求低了很多。

‘至于取景的地点?’李浩成想了想,发现最适合的地方竟然是临高台所在的太平山。

‘临高台上送上太平山景,倒也不差!’李浩成笑了笑,就是收拾东西,动身前往太平山。

…………

太平山,位于平安镇东边三十里外,山势不高,三百丈出头,内有太平山顶、炉峰峡、歌赋峰、观龙角和奇力峰几大景色,其中临高台建于太平山顶,但有意识的是,太平山顶,并非太平山最高所在,太平山中高度最高的是龙角峰。

龙角峰陡峭,四周藤蔓丛生,好似百千万蛇纠缠其上,峰顶又有一块昂然挺立的巨石,高数十米,底部有几十平方,越是向上,越是纤细,整体呈现弯角状翘起,顶部宽一米见方,远远望去,酷似犀牛角,又似乎独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