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一章 贪墨风波,七日之期(2 / 2)

朱瀚微微颔首,沉思片刻后,吩咐道:“继续监视,切勿打草惊蛇。同时,我们要双管齐下,一边收集证据,一边寻找可能的突破口。”</P></p>

朱标在朝堂上正面应对质疑,展现出太子的威严与决心;而朱瀚则在暗处,像一张无形的网,悄然收紧。</P></p>

一日深夜,朱瀚与几位心腹谋士围坐桌旁,桌上铺满了各种密信与图纸。他轻敲桌面,沉声道:“诸位,我们发现李进与四皇子朱棣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但这还不足以成为确凿的证据,我们需更加谨慎。”</P></p>

一位大臣眉头紧锁,担忧道:“若真是四皇子所为,此事便复杂了。我们该如何应对?”</P></p>

朱瀚目光如炬,冷静分析:“直接指控只会适得其反。我们需步步为营,先揭露李进及其同伙的罪行,再逐步引导舆论,让真相自然浮出水面。”</P></p>

他转向一位年轻的谋士,吩咐道:“你负责在朝堂上散布迁都工程腐败的言论,但切记不可直接指向四皇子,要巧妙引导。”</P></p>

年轻谋士点头应允,眼中闪烁着兴奋与紧张。随着调查的深入,朱瀚与朱标逐渐掌握了更多关键证据。</P></p>

他们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对彼此的信任与支持,也展现出了两人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朱标的坚韧与果敢,朱瀚的深沉与智谋。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他们携手并肩,共同面对挑战。</P></p>

在那段紧张而压抑的日子里,朱瀚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精心布局,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却又暗藏锋芒。</P></p>

一日深夜,朱瀚秘密约见了几位对朱棣心怀不满的重臣。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众人紧锁的眉头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默契的紧张感。“诸位,朱棣的野心日益膨胀,若不及早遏制,恐成大患。”朱瀚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P></p>

一位老臣愤然拍案而起:“朱棣此人,野心勃勃,早已是朝中一大隐患。若真有确凿证据,老夫愿第一个站出来指证他!”</P></p>

朱瀚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抹狡黠:“证据,我自会找到。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做的是,让更多人看到朱棣的真面目,让朝堂上的风向发生转变。”</P></p>

朱瀚,“诸位大人,近日我听闻迁都工程中似乎有些不太对劲的风声,你们可有耳闻?”</P></p>

“哦?此事我等倒是未曾深究,不过朱大人既然提及,想必是有所察觉。”</P></p>

朱瀚,“可不是嘛,这么大的工程,难免有人心生贪念。咱们虽不能直接指什么,但在朝堂内外散布些猜测,也是能让人警醒的。”</P></p>

“朱大人言之有理,我等自会留意,适时提醒众人。毕竟,迁都之事关乎社稷,不容有失。”</P></p>

朱瀚,“正是如此。只要咱们稍微点拨一下,相信自然会有人去深究此事。到时候,真相大白,对咱们都有好处。”</P></p>

与此同时,朱瀚也没有忘记对李进亲信的策反工作。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亲自登门拜访,用重利与承诺编织了一张诱人的网。“你我都清楚,李进已是穷途末路。但你,还有选择的机会。只要你愿意站出来,我保证你及家人的安全,并让你获得应有的回报。”</P></p>

亲信的眼神在烛火的映照下闪烁不定,最终,贪婪与恐惧战胜了忠诚。他颤抖着双手,交出了那些至关重要的书信与账目。</P></p>

朱瀚拿到证据后,并没有急于公之于众,而是选择了更为谨慎的方式——亲自审问。在密室之中,他以一种温和而又不失威严的姿态,面对那位曾经忠诚于李进的亲信。“你知道,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和家人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P></p>

亲信低头不语,但朱瀚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动摇。于是,他继续用言语如刀,一步步剥开亲信的心理防线。“告诉我,你所知道的一切。关于李进,关于朱棣的心腹,关于那些不为人知的交易。”</P></p>

随着朱瀚的引导,亲信终于崩溃,泪水与汗水交织在一起,他哽咽着说出了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秘密。这些秘密如同璀璨的星辰,逐渐照亮了朱瀚心中的那片迷雾,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将真相公之于众的决心。</P></p>

在这个过程中,朱瀚的智谋与冷静、亲信的贪婪与恐惧、以及那些重臣的义愤填膺,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且充满张力。</P></p>

随着七日之期的逼近,朱瀚的行动愈发紧锣密鼓。</P></p>

朱瀚找到朱标,两人在书房内低声交谈,窗外夜色如墨,室内烛光摇曳。“标儿,你需继续以公正严明的姿态示人,亲自审问那些涉案官员。记住,你的每一个举动,都代表着太子的威严与决心。”朱瀚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P></p>

朱标点头,眼中闪烁着决心:“皇叔放心,我必不负所望。”</P></p>

朱瀚也在暗处悄然布局。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制造了一系列看似“巧合”的事件。比如,在一次朝堂会议后,他故意让一位大臣“偶然”发现了一份关于迁都工程账目异常的密报;又比如,在宫中的一次宴会上,他安排了一场关于官员清廉与腐败的即兴辩论,巧妙地引导话题向朱棣心腹可能涉及的腐败问题偏移。</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