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论我的项目有多牛(1 / 2)

专利申书随便写写也可以,但要想防止海浪般的侵权,就一定要写的极认真方可,而且必须有律师辅导来写。..。

所谓术业有专攻,搞科研的人也许擅长自己的科研领域,但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申请成专利,却少不了专业的专利律师的辅助。

医药行业尤其如此,就以杨锐读研时的经历来说,那些邀请学校教授去指导的药厂,多数目的都是给成型的化合物加一个没用的侧链,比如阿莫西林,中国少说有两位数的厂家在生产侧链不同,效果雷同的阿莫西林,还都不触犯专利法。

若是要形容的话,这就相当于各个厂商给一颗相同的树嫁接不同的纸条,然后嫁接后的树种去卖一样。

起效果的是树干,而不是嫁接后的树干,但专利律师无法证明此点,树干的专利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当然,嫁接,或者说增加侧链也不是说增加就能增加的。给一个化合物增加侧链容易,要侧链不发挥作用却不容易。通常来说,增加了侧链的化合物都会有有益或有害的结果,有害的居多。如果得到有益的结果,那自然最好,如果得到有害的结果,比如降低了效力,增加了副作用,那就要看有没有超过标准。

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要撰写极其专业的专利申请书,并且往往需要专利律师据理力争,才能得到。

另外,全球200多个国家,就有200多种不同的医药法律。外国并不是一个国家,欧美也不是一个国家,甚至美国的法律都不是一种,要想在联邦制的美国申请专利,不可避免的要在不同的州做不同的法律工作。

这些都要花钱,而且价格不菲。

律师们的收费,一向是怎么贵怎么来的。

八十年代或者九十年代的中国企业为什么不愿意申请专利?因为根本不划算,律师们的机票钱,他们都付不起。

事实上,哪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公司,也不可能同时在全世界200多个国申请专利,他们也依旧是有侧重点的。

比如中国,直到加入wto以前,都是游离于专利圈子之外的,即使是大型医药公司,也不指望从中国拿到专利费用。

因为中国的法律复杂,大型医药公司找不到合适的代理人,找到了合适的代理人也难以打赢官司,打赢了官司也难以执行,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医药公司也不会轻易启动法律武器这武器没用,又贵,要它做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状态似乎很不错,仿制药能够大幅度降低人们的医疗成本,省下给老外的专利费,能投入到更多的民生工作当中去。

然而,现实向来是奖勤罚懒的。且不说经济和社会学的层面,就药品本身而言,不付专利费的生活也坚持不了多久。

人体基因组计划以后,世界各国的药企都开始关注基因学了,用不了十年二十年,针对基因的药物就会出现,与之带来的副作用或许就是针对人体的基因不同,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二战后的研究已经发现,一些药物对不同种群的人会有不同的效果,不仅仅是药效问题,还有副作用问题。

比如80年代就有的别嘌醇,它对黄种人的副作用几率极高,副作用种类极多,且有致死率,但对白种人和黑种人则不会有致死的副作用,发生过敏的几率也较低。因此,海外华人若是使用这种药,都要做一次基因筛查,看有没有致死基因,因为基因筛查要花数百元,国人自然都是不做的,医院也懒得搞,致死不致死的,就凭运气了,反正几率和中彩票差不多,运气好的话还能急救过来……

现代药物经常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投放市场,如果中国人始终游离于于专利圈子之外,依靠专利吃饭的国外医药公司是不会免费制作针对中国人的药物的。中国药企如果努努力,也许能做出几种针对中国人的药物,但地球上的疾病千千万,同样的病,老外吃吃药就好,中国人只能家人眼泪汪汪,怎么想都是不舒服的。

对杨锐来说,pcr的利益也必须通过专利来体现。

而为了牢牢的抓住pcr的专利权,杨锐亦是不惜血本,李章镇找来的律师不仅履历漂亮,职业生涯可圈可点,收费亦是可圈可点,从踏上飞机开始算钱,每小时300美元的收费,意味着光是到北京市,就要杨锐数千美元,整个案子下来,少说得一个星期时间,起码得五万美元。

84年的5万美元,放在美国也是一个普通教授的工资了。这还只是采证的时间,后续的专利申请可能耗时数月乃至数年,还有的是花销。

所以说,专利是有钱人的专利,是马太效应的体现。然而,在保护自己的权利的各种方法中,专利立法是最便宜简单的。

在等待律师办理入境事宜的时间里,杨锐再接再厉,继续实验。

如果是中式的人物传记,或许凝胶做出条带就算是大功告成了,然而,真实的实验室,从来都只讲究真实的证据。

研究做到一半,把最宝贵的灵感都表现出来就不做了,然后被人抢了研究成果的傻瓜,不知凡几。

杨锐先是在录像机的全程拍摄下,又将原来的实验做了一遍,幸运而理所当然的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顺便花了上千美元的录像带钱。

如流水般哗哗的花了出去的钱,看的黄茂也是眼皮直跳。

身为实验室的副主任,黄茂觉得自己有责任规劝杨锐,最重要的是,他和涂宪、王晓芸辞职来到华锐实验室,并不仅仅看重了高薪,他们还希望在这个改革的时代,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如果华锐实验室因为杨锐的胡作非为而倒闭的话,无论事业还是高薪,都将是无根之萍。

不过,规劝也是应该讲究方法的。

黄茂首先研究了杨锐的工作,认真了解他的工作内容,接着,黄茂抢在杨锐开始新一轮的实验和拍摄前,拉着杨锐道:“我想提出一个意见。”

“你说。”杨锐目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精神也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