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2 / 2)

约瑟夫的脸上闪过微笑。按照惯例,贝尔蒂埃这次应该是升上校的,但破格升准将也不是不行,趁王后高兴,把他的军衔定下来,对近卫军团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p>

毕竟准将已经可以统帅一整支地方驻军了,今后扩编近卫军团的人数,或者招募军官都要方便很多。</p>

待王后给最后一人戴上了花环,又做了简短的陈词,已到了午餐时间。</p>

玛丽王后不由分说地挽着约瑟夫朝餐厅走去,一路上少不了嘘寒问暖,急得一旁想要听表哥讲北非作战的故事的克莱门蒂妮抓耳挠腮,却始终抢不到插嘴的机会。</p>

宫廷御厨特别准备了北非风味的“塔吉锅”作为午宴的头菜。实际上,他对这种北非料理该作为头汤还是头菜纠结了很久,最终因为汤有些少而将其算做了菜品。</p>

约瑟夫在突尼斯时三天两头就会吃塔吉锅,对此非常熟悉。</p>

这是一种用陶罐熬煮的菜,会用大量的香料和酱料,加入牛肉、鱼、番茄和各式蔬菜,有点儿像东方的冒菜,味道还是很不错的。</p>

等法国大厨的塔吉锅端上来,仆人打开陶罐上的尖顶盖子,立刻就有一股浓香扑面而来。</p>

约瑟夫用叉子挑起一块鱼肉放进了嘴里,顿时酱香包裹的鱼肉在舌尖散开,里面的海鲜甜味出现,随便嚼了几下便一口咽了下去。</p>

比突尼斯人做的简直好吃太多了。</p>

法国厨子果真名不虚传!</p>

约瑟夫突然冒出个念头,可以在法国推广这道菜,用来促进法国人对突尼斯人的接受程度。</p>

他抬眼间却突然发现,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眼巴巴地盯着塔吉锅一动不动。</p>

难道是这菜不对法国人的胃口?</p>

约瑟夫正在心中犯嘀咕,却看到宫廷礼仪官正在对着王后低语什么,后者这才生涩地拿起叉子伸向陶罐里。</p>

而下面的贵族们则瞅着王后,有样学样地吃了起来。</p>

约瑟夫见状不禁扶额,自己倒是忘了凡尔赛宫里吃任何东西都要遵循礼仪,先用什么餐具后用什么餐具,先吃哪个部分后吃哪个部分,都有严格的规定。</p>

所以刚才众人遇到从没吃过的北非菜,都不知该从何下手了……</p>

宴会过后,接着便是庆祝舞会――突尼斯主题的舞会。</p>

贵族们穿着北非风格的服饰,奏响异域风格的音乐,开始翩翩起舞。</p>

约瑟夫按照惯例站在角落里,看着那些融入时尚的突尼斯服饰,暗自估算着巴黎的服装设计师这次赚了多少。</p>

几人欢喜几人忧,就在众人开心庆祝的同时,军事贵族集团们却显得心事重重。</p>

“上次谁说的贝尔蒂埃的部队连突尼斯城都进不了?”一名中年军官低声抱怨着,“结果他不但稳住了突尼斯局势,甚至还击败了阿尔及尔人!”</p>

“没想到那些阿尔及尔人竟然这么废物。早知道是这样,当时就该我们去突尼斯!”</p>

阿斯图将军皱眉道:“这下贝尔蒂埃的声望大增。你们知道,他可是王室的人,这么下去王室在军队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p>

“没错,穆兰军团不就投向了王室吗?”中年军官道,“又是王后的直接调令,没有经过战争大臣,维拉尔公爵的军队就前往了北非!”</p>

昨天刚返回巴黎的圣维朗侯爵立刻恨恨地接道:“绝不能让这个趋势继续下去了!等到王室不再依赖于我们的军队,就会像丢掉烂靴子般将我们抛弃!”</p>

有人小声嘀咕道:“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我们根本没有能辖制那个贝尔蒂埃的手段。”</p>

另有人发出了更小的声音:“其实,我们跟王室合作也不是不行……”</p>

其他军官立刻恶狠狠地瞪向说话的那人。这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垄断了军队,那么就等于法国的军费任由他们挥霍。</p>

将军事指挥权交给王室,那么这里的人每年十几万甚至几十万里弗的空饷、装备采购回扣,以及出征时的额外经费,都将荡然无存。</p>

更主要是,他们的子孙很可能无法继承他们的高级军衔。</p>

他们的家族可能不再名声显赫。</p>

这是绝不能接受的!</p>

阿斯图将军用严厉的语气道:“我们必须团结。那个贝尔蒂埃并非无法对付。</p>

“你们忘了吗?他的部队原本是法兰西卫队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现在变成了马瑞特兵团。我们可以设法把法兰西卫队的建制恢复过来,将他们这两个军团重归法兰西卫队,并给卫队设立一个高级统帅。</p>

“这样王室想要调动贝尔蒂埃军团,就得向他的上级统帅下命令。”</p>

“这非常可行!”圣维朗侯爵立刻表示赞同,“至于穆兰军团,我记得之前是由维拉尔少将所指挥的,后来维拉尔女公爵突然将其收回。”</p>

他说的维拉尔少将就是维拉尔女公爵玛丽埃米莉的叔叔。</p>

“我们要动用影响力,支持维拉尔少将。他那个十六七岁的侄女不足为虑。”</p>

“还要设法让哪里冒出贝尔蒂埃无法应付的敌人,王室才会向我们妥协。”</p>

“您说得很对,但类似阿尔及尔那种的肯定不行……”</p>

……</p>

科斯坦丁尼耶。</p>

突尼斯脱离奥斯曼的决定虽然对帝国没有构成实质性的损失,却依旧在奥斯曼引发了轩然大波。</p>

尤其是在和俄国人的战事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这条消息简直成了压垮帝国民众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p>

街头巷尾的人们都在小声议论着南北两线的失利,悲观情绪以极快的速度在四处弥漫着。</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