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如此可笑】(为盟主丨三人禾丨加更)(1 / 2)

九锡 上汤豆苗 1933 字 2个月前

<b><\/b>“荒谬!”</p>

出乎姚崇的意料,陆通并未着急忙慌地辩驳,反而眼中泛起怒色,毫不迟疑地吐出两个字,随即歉然地看着姚崇道:“大人勿怪,草民骤然听到如此荒唐的传言,一时难以克制,还请大人见谅。”</p>

他的愤怒理所应当,但姚崇关注的重点在另外一件事上。</p>

方才他特意在“罪臣”二字加重语气,其实就是想看一看陆通的反应。</p>

如果传言为真,陆沉是杨光远的遗腹子,那么陆通肯定是杨光远最信任的人,否则不会将如此重要的事情托付于他。</p>

在这个前提下,姚崇直指杨光远是罪臣,陆通肯定会有情绪上的变化。然而令姚崇失望的是,陆通仿佛压根没有听见“罪臣”二字,心里只有旁人谣传陆沉非他亲生子的愤怒。</p>

至于杨光远是罪臣的论断并非姚崇自作主张,实际上直到眼下为止,大齐朝堂上依旧是如此评牛</p>

究其原因,杨光远被下狱处死是先帝的旨意,但又不止是先帝一饶意愿,这里面牵扯到很多人。如果要为杨光远翻案,不止先帝会被史家记上一笔,现如今永嘉城里朝堂内外都有一批人必须得付出代价。</p>

另外一点,李肚基为帝的法统在于他是先帝的第七子,齐朝在偏安一隅之后依然可以维持朝廷的统治,很大程度上源于先帝当年“宁死不降”,在面临景朝大军攻入河洛城时没有苟且偷生,选择和太子等人一起在宫中自焚。</p>

如果李端想要为杨光远平反,至少在眼下时机和条件都不成熟,极有可能动摇到他在朝堂上的根基,以及江南百姓对于朝廷的认可。</p>

这就是青峡之战结束后,陆通向陆沉讲述往事时,心情无比复杂的原因。</p>

虽然他用一场筹划四年的大火烧死了先帝和太子,为含冤赴死的杨光远复仇成功,却也给了那个昏庸皇帝一个很不错的名声。</p>

可如果他不那样做,先帝若是逃到江南,不定还会继续祸害百姓。</p>

最终陆通选择了快意恩仇,现在来看很难断定是好是坏。</p>

姚崇自然不知道这些隐秘,呈现在他眼中的依旧是陆通那张既愤怒又无奈的面庞,当即喟叹道:“我也觉得这个传言匪夷所思,只是陆贤弟应该知道,朝堂之上最忌讳这种牵扯到当年旧事的谣言。”</p>

陆通双眉微挑,悠然道:“所以方伯大人准备将草民下狱审问?”</p>

姚崇一怔,旋即摇头道:“陆贤弟这是什么话?我又不是不辨是非的糊涂官儿,更何况你和萧大都督关系亲近,哪怕看在萧大都督的面上,莫我这个淮州刺史,就算是朝中宰执也不会对你使用那种手段。”</p>

陆通缓缓道:“方伯大人,草民斗胆提醒你一句,如今正是北伐战役的关键时期,犬子虽然不才,却也是北伐军的一员。在这个时候出现这种卑鄙无耻的谣言,显然是想让犬子方寸大乱,甚至是含冤受辱,继而动摇边军士气。还望大人明鉴,陆沉是清清白白的陆家血脉,和其他任何人没有丁点关联。”</p>

“陆贤弟且消消气,我自然对此深信不疑。”</p>

姚崇面露艰难之色,叹道:“只是这传言得有鼻子有眼,而且已经在京中传扬开来。左相对此颇为关注,他老人家希望我们可以厘清事实,尽早消弭传言的影响。”</p>

陆通微微眯眼道:“所以大人还是要将草民下狱?”</p>

姚崇摆摆手,温和地道:“断无此,只是想请陆贤弟在府衙中暂住数日,等织经司提点季大人询问一些细节,此事便可完结。贤弟放心,伱在这里不会受到半分苛待,我已经命人在后堂收拾出一套院落,保证你能住得舒心。”</p>

陆通定定地看着这位封疆大吏。</p>

不知为何,明明对方只是一介商贾,眼神也谈不上何等锐利,姚崇却隐隐觉得心中发寒。</p>

当他想再几句找补之时,陆通面色平静地起身,淡然道:“那便叨扰大人了。”</p>

此时此刻,姚崇终于理清楚问题所在,这个中年男人在他面前表现得太过镇定,除了在听到传言内容时的那几分怒色,其他时候压根没有任何波澜。</p>

纵然他和萧望之关系亲近,纵然他养了一个极有出息的好儿子,可他如何能做到这般底气十足?</p>

姚崇宦海沉浮数十年,怎么都想不明白这个中年商贾的底气从何而来。</p>

一直在门外静候的刺史府长史走了进来,陆通将要离开之前,忽地对姚崇道:“方伯大人,有些话本不该草民来,但是又不吐不快。”</p>

姚崇心中一动,起身道:“但无妨。”</p>

陆通淡淡道:“方伯履任淮州四年有余,这四年来草民一直觉得您是一位好官,清正廉明,公私分明,且为黎民苍生着想。故此,但凡大人有所要求,草民和陆家商号一直尽心竭力,不是为了攀附上一位封疆大吏,而是出于良心二字。今日所见所闻,草民心中略有些失望,只盼大人记得您是子亲授的淮州刺史,而非左相门下区区一介行走。”</p>try{ggauto();} catch(ex){}

姚崇眉头皱起,望着转身而去的陆通,并未暴跳如雷,也没有理会长史征询的目光,只是若有所思地坐回原位,久久未曾出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