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神话(百家 下)(2 / 2)

这帝国皇家学院的设立,无疑是一项重大的举措。它将整合百家之学,为大秦培养各类人才。</p>

然而,这个计划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这些新的学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如何让人们接受并学习这些学科,是一个难题。其次,学院的师资力量从何而来?如何确保教师们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再者,学生的选拔标准是什么?如何保证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学生?最后,学院的管理和运营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如何确保学院的正常运转,发挥出最大的作用?</p>

易华伟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看着众人,缓缓说道:“各位,帝国皇家学院的设立,是为了我大秦的繁荣昌盛,为了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本相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p>

殿内的气氛逐渐变得热烈起来,众人开始纷纷议论。有的人为这个计划的宏伟而赞叹,有的人为其中的困难而担忧,还有的人在思考着自己在这个计划中的角色。</p>

李斯沉思片刻,开口说道:“赵大人,此计划虽宏大,但实施起来难度不小。且不说学生的选拔和师资的问题,单是这八大分院的建设和管理,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p>

易华伟点了点头,说道:“李大人所言极是。朝廷可以拨出专款用于学院的建设和运营,学生的选拔,可以通过考试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学生。至于老师,我自有安排。”</p>

易华伟心中已有全盘计划。</p>

瀛洲岛上那已经学习到高中课程的三千童男童女,若能分布天下,为幼儿启蒙,必将如星星之火,点燃大秦教育之希望。</p>

易华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宏大的画面:三千夫子奔赴大秦各地,他们带着对知识传播的使命,走进乡村、城镇,为那些懵懂的幼儿开启智慧之门,让他们在最合适的年纪,种下知识的种子。</p>

“安静!”</p>

易华伟神色肃穆,目光扫视着殿内众人,缓缓开口道:“大秦日后当以法立国,以农养民,以墨强兵,以医济世,教以道全,以儒教化天下。各家之人自有为国所用之处,尽皆可用。这就是本相要筹建这皇家学院的目的所在。”</p>

以法立国,意味着大秦将建立起严明的法律体系,确保国家的稳定与秩序。让政令畅通,百姓遵规守纪。</p>

以农养民,强调农业作为国家根基的重要性。农民辛勤耕耘,为国家提供粮食和物资,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p>

墨家的强兵之策,将为大秦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墨家的非攻理念,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战争的发生,为百姓带来和平。</p>

以医济世,医者仁心,将为百姓解除病痛,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p>

道家的全教之法,能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为国家培养出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才。而儒家的教化天下,呵呵…。</p>

顿了顿,易华伟接着说道:“百家各派学说有精华,自然就有糟粕。本相同样希望尔等能去其糟粕,不要在相互行无谓争辩之事,须知术业有专攻。同为炎黄一脉,华夏一族。百家各派为何不比比谁更能为这天下百姓着想?比比何派更能为天下百姓谋福祉?”</p>

易华伟一番话顿时让百家各派之人人人意动,神情兴奋莫名。尤其是孔鲋等儒家之人,更是激动万分。争来争去不就是为了儒家能正大光明的登上朝堂吗?</p>

然而,孔鲋不知道的是,易华伟口中的天下,似乎与他们想象中的天下有些不同。</p>

而大秦的重臣们听到易华伟这番话,殿内顿时如同被投入了一颗巨石的湖水,一下炸开了锅。</p>

章邯、王贲等人虽震惊莫名,但多年的沙场历练与朝堂风云让他们养成了沉稳之性,此刻依然保持沉默,只是眼神中流露出思索之色。他们深知,易华伟的这番话必将在大秦掀起一场巨大的变革,而他们需要在这变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p>

而李斯、冯劫、姚贾等人却顿时急了。</p>

教化天下?!!</p>

李斯面色凝重,眉头紧锁,率先出声道:“李大人,万万不可!”</p>

冯去疾与姚贾忙附和道:“万万不可!”</p>

儒法两家的恩怨,可追溯至久远之时。儒家崇尚以德治国,强调仁、义、礼、智、信,主张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使百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在一些儒家学者的理想中,统治者应该像古代圣王尧、舜、禹一般,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推行礼仪之教。他们认为,若统治者以身作则,践行仁德,百姓自然会受到感化,从而社会和谐稳定。在一个国家中,通过举办各种礼仪活动,如祭祀、婚礼、葬礼等,让百姓明白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进而规范人们的行为。</p>

而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格性。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约束,才能使百姓服从统治,国家才能得以稳定。比如,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制定了明确的法律条文,对军功、农业生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对于违法者,予以严厉的惩罚,如斩首、流放等。在秦国,实行连坐制度,一人犯罪,周围的人若不举报也会受到牵连,以此来确保法律的执行力度。</p>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儒法两家的理念在不同的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p>

有的国家采用儒家的学说,注重道德教化,但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往往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例如,鲁国曾一度推行儒家的理念,注重礼仪之教,但在面对强大的外敌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最终被其他国家吞并。</p>

而有的国家则采用法家的理念,通过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虽然在短期内能够提高国家的实力,但也容易引起百姓的反感。如韩国在申不害变法期间,实行严厉的法律制度,使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变得强大,但由于法律过于严苛,百姓生活困苦,最终也未能长久保持强盛。</p>

在大秦,法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自商鞅变法以来,大秦以法治国,建立了严格的法律体系,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李斯等重臣也是法家的坚定支持者,他们认为只有以法治国,才能确保大秦的稳定和统一。</p>

然而,儒家在大秦也并非没有影响力。儒家的学说在民间广泛传播,一些学者和士人对儒家的理念推崇备至。他们认为,大秦在统一六国后,应该更加注重道德教化,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基础。</p>

儒法两家的理念冲突,在大秦的朝堂上也时有体现。双方常常为了政策的制定和国家的治理而争论不休。</p>

如今,易华伟提出“以法立国,以农养民,以墨强兵,以医济世,教以道全,以儒教化天下”,这无疑让儒法两家的矛盾更加凸显。李斯等人担心,儒家的影响力一旦扩大,可能会削弱法家的地位,影响大秦的统治秩序。</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