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古镇掏老宅子(1 / 2)

第494章古镇掏老宅子</p>

尚书镇在整个东江市来,都算是一个大镇。</p>

总面积500多平方公里,堪比一些一点的县城。</p>

镇子山清水秀,河流密如蛛网,湖塘星罗棋布。</p>

古建筑也多,每到节假日,游客人山人海。</p>

平时也有不少拍古装剧的剧组来取景。</p>

今就有剧组拍戏,所以路上有些堵车。</p>

于茂林直接花了10块钱找了个停车位,然后与沈愈站在尚书碑前等待卖家来接。</p>

卖家叫做老周,镇子上的老土着,祖上在明代出过一位探花郎,清代还出过两位进士,三位举人,祖上很是荣耀过。</p>

卖家的背景来之前于茂林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功课,都是真的,没有造假。</p>

至于是不是一个局,现在还不能确定,但是从卖家祖上荣光看,很是值得一来。</p>

于茂林带着一副大墨镜,一边捻着沉香手串一边呵呵笑道,“沈愈啊,这尚书碑已有八百多年历史,风吹雨打近千年,上面字迹依旧清晰,实在是难得啊!”</p>

沈愈虽是在东江出生长大,也来过尚书镇几次,可还真没仔细看过这块尚书碑。</p>

既然现在无事,那索性研究一下也好。</p>

这块石碑高约两米,宽约三尺有半,正反两面用隶书密密麻麻刻了两千余字。</p>

大致写的是宋代某位爱民如子的官员,在尚书镇用一身正气断奇案的事迹。</p>

上面写的这个奇案很有意思。</p>

讲的是宋高宗在位时,东江有一书生在街上捡到一个包袱,包袱很重,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五十两银子。</p>

五十两银子在当时虽然算不得一笔大的巨款,却也很是不少。</p>

在宋代,一两银子大约可以买两百斤大米。</p>

按照米价来算,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七八百块,五十两银子就是3.5万-4万块钱。</p>

书生心地善良,并没有占为己有,而是在原地等待失主。</p>

足足过了两个多时辰才有一贩卖药材的商贾急匆匆的找来,装银子的包袱是他掉的。</p>

书生问了包袱颜色以及里面的银两还有其它杂物后,就将包袱还给了商贾。</p>

但是商贾很是贪婪,他知道书生家里颇有产业,于是反咬一口,包袱里本有两百两银子,现在缺了一百五十两,必须要让书生讲明白,不然就要告到官府,让书生牢底坐穿。</p>

等于是书生将其中的一百五十两给吞下了。</p>

书生各种解释,可商贾就是不听。</p>

后来有围观的老者提议让这二人去县衙由县尊大人断案。</p>

这位尚书当时还是县令,他知道书生的为人,于是让手下典史调查了一下商贾,结果就是把商贾所有家业都卖了都不够两百两,明显是诬告。</p>

于是县令对商贾道:“既然你丢的是两百两银子,那这个包袱就不是你的,你的应该是别人捡去,这个包袱暂归书生保管,你现在赶紧找你自己的包袱去。”</p>

商贾大急,这个包袱就是他的,怎么可能再寻到其它包袱?</p>

于是赶紧跪地祈求先将这个包袱拿回去。</p>

县令大怒:“不是你的,你怎可拿走?怎么,难道你还想要本官治你一个冒领之罪?”</p>try{ggauto();} catch(ex){}

完就要三十大板伺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