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551节 物价飞涨,改革币制(1 / 2)

警花追我到元朝 武猎 2889 字 2个月前

说起东南的公田,倒是有一桩历史公案,说起来很有意思。</p>

南宋晚期,大地主大官僚争相兼并土地,导致南宋国库收入锐减,不足以应付军费抵抗蒙元。</p>

宋朝本来有大量的公田,但多年售卖下来,到宋末公田已尽,田土多半集中在“贵势”手中。</p>

赵宋没了公田,一下子就陷入财政危机。</p>

于是权臣贾似道大刀阔斧的推行了“公田法”,通过发行纸币和度牒的方式,用纸币和度牒强行购买“贵势”超出品级规定之外的田地。</p>

贾似道企图通过公田法,重建大宋王朝的公田储备,增加国库收入。</p>

贾似道的公田法首先在最富裕,土地垄断最严重的平江,嘉兴等六郡推行,第一阶段即强买三百五十万亩。</p>

这就是所谓的公田法。也就是所谓的“景定变法”中最重要的举措。</p>

然而,此举遭到地主豪强的抵制,他们勾结地方官吏,隐瞒田亩数目,并将政府强买的田土转嫁给中下地主和富农。</p>

如此一来,宋王朝的危机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p>

“景定变法”失败,意味着宋朝通过变法改良的道路被堵死。作为改革者的贾似道也“身败名裂”。</p>

李洛后世卖过贾似道的,他了解过贾似道,觉得此人多半是被黑了,应该不会那么不堪,起码比史弥远,丁大全之辈强的多。</p>

所谓盖棺定论,而贾似道死去七百余年,后世仍然褒贬不一。</p>

如果此事到此为止,也不算多有趣,最多是让李洛总结点教训。</p>

有趣的是,随着南宋被蒙元攻灭,贾似道好不容易强买的上千万亩公田,全部便宜了忽必烈。南宋公田,成了元朝江浙官田的大头。</p>

忽必烈拿到这么多公田,刚好可以在不侵犯士绅豪强的前提下,也有大量田土用来赏赐将士,功臣。真真占了一个大大的便宜。</p>

而现在,这些田土全部掌握的李洛手里,让他也占了一个大大的便宜。</p>

可以说,唐国大半的田土,都已经掌握在唐廷手里。这为均田令提供了条件。</p>

“以各县域公田,扣除职田之后,分授该县无田少田者,无论男女老幼,以口均分。田以肥瘠分为上田,中田,下田。一亩上田等同中田亩半,下田两亩。”</p>

“一郡之内,各县人口田土有多寡之分。是以着各地郡守,以郡为域,迁移百姓,以多均寡。人多地狭之县,可迁移至地广人稀之县……”</p>

李洛这个做法,就是打破国人重迁的习惯,让人口和土地资源均衡起来,将人均田亩少的地区人口,迁往人均田亩多的地区。不要出现一个县地少人多,而另一个县地广人稀的局面,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p>

他计划先以县为单位,后以郡为单位,最后以州为单位,慢慢扩散人口迁移,缓解人口地区失衡的情况。</p>

“各以县域人口田亩为基,每人授田三到五亩。五口之家,以挟田二十亩为善,每三年,核准口数,重新划定田亩…”</p>

李洛按照五口之家二十亩田为参考推行均田令,比隋唐时期的一户挟百亩看似小气多了,其实不然。</p>

因为此时的耕作技术早就不是隋唐时的粗放式耕种了,深耕细作之下,亩产大大增加,人均耕种数量也降低了。一家二十亩田,不勤快都种不完。加上东南田肥,人均几亩田足够完税之后略有盈余了。</p>

只是今年一直打仗错过了农时,大规模的打粮起码也要等到明年夏季,这个过度期需要大量的赈济粮。好在唐国的粮食储备很多,基本上可以应对,避免了人大量人口饿死。</p>

终于,冗长的宣读完毕。</p>

但,仍然没有结束,接下来,又是一份改革科举和重开科举的诏书。这是李洛送给东南寒士的大礼包。</p>

诏曰:“国家抡才大典,名器之重,社稷之本也。王以明道治天下,故以明道权衡天下英才…所谓明道者,明天道,明人道,明臣道,知廉耻,知民心,知善恶…”</p>

“明道者,必知文史以为鉴,必知算术以知数,必习骑射以强身,必知稼穑以劝农……此即为明道也。”</p>

此言一出,一些文人出身的官员,都是有点愕然,但他们都是海东老人了,也没有腹诽。</p>

自古以来,帝王都是以孝治天下。而唐王李洛,第一次提出“以明道治天下”,可谓首创。作为开国之君,他有这个资格,也有这个便利。</p>

李洛的明道治天下,选拔的其实是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对经史子集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没有取消,而对于算术,农时,民生,君子六艺等要求有所提高。</p>

说白了就是要求智育,德育,体育一体,缺一不可。</p>

“着各州印制科考教本,分发郡县,以为科考范畴……”</p>

就是将考试资料发下去,让参加考试的学子先复习准备。考试的各科权重,和海东相同。目前,传统的经史子集仍然是分值最权重的科目。</p>

“各郡录取者为秀才,赐予秀才功名;州考录取者为举人,赐予举人功名;举人可赴临安参加会试……会试每两年一次,五考不中者,取消参考资格…”</p>

李洛借鉴了明朝的科举制度,明确设定秀才,举人,进士三等文阶。但把每三年一考,改为每两年一考,还限制了考试次数,免得很多人一直考,浪费人力物力资源。</p>

“定于明年二月初二,重开科举。五月十五州试。十月初十会试…”</p>

“秀才,可授予正十品;举人,可授予正九品;进士,可授予正八品。”</p>

就连秀才,都有乡村之官做。通过这种方式,将基层权力掌握在朝堂手中。三级文阶的不同,只在于授官品级的起点不同,但往上都不限制,全部打通。哪怕你只是个秀才,但只要你真有本事,爬到三府九部也有可能。</p>

这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绝不以一场考试定终身。</p>

你是进士,起步就是正八品的县衙主簿。而我考试不行,只是个秀才,当了个小小的十品村正。</p>

但是,要是我真有做实事的本事,又好好干,或许多年之后做了州牧,而你这个当年的进士,还只是个郡守。</p>

就像后世一样。博士硕士的起步肯定比本科生高,但未必都比本科生能干。将来混的也未必有本科生混得好,就是这个道理。</p>

这么做,就是抑制官僚队伍的僵化。同时分化文官,不让他们像明朝进士那样,一家独大,以共同的出身结成文官集团。</p>

重开科举的诏命一下,文士阶层也被笼络了。</p>

接下来一道诏命,则是废除诸色户籍,不再以划分禁锢官户,匠户,农户,猎户,渔户,商户,织户,娼户,乐户等诸色户籍,将他们从户籍的禁锢中解放出来。</p>

如此一来,无论是文武官员,军队,百姓,还是士子,工匠等所有阶层,几乎都得到恩惠。</p>

真的是唐王之泽,普降众生。</p>

还有很多的法令在接下来会一一颁布,但称王大典上,有这些重磅利好就足够迅速稳定新生唐王国了。</p>

“宣表已毕,群臣舞蹈!”马致远宣读完几份诏书后,礼官再次唱喝道。</p>try{ggauto();} catch(ex){}

乐曲大兴中,成千上百的官员一起举臂,张臂,拍掌,口中一起喝道:“哈!呼!”</p>

一声哈,一起抬腿。一声呼,一起踏脚。于是,千百人拍掌踏脚,袍袖翻举,说不上整齐划一,却很有气势。官员们的舞蹈也很认真。</p>

这就是朝贺舞蹈,也就是所谓手舞足蹈。朝贺舞蹈也是千百年的规矩礼仪了。在文天祥郑思肖等人看来,再正常不过。</p>

朝贺舞蹈来源于华夏部落时代,那时的先民,通过舞蹈向首领致敬,一直流传下来,非常古老。华夏原始宗教的傩教之舞,楚国的巫舞,都是以舞蹈致敬上天鬼神。</p>

所以所谓舞蹈,在华夏传统中是礼,必须是卑下者跳给尊贵者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