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巴尔干统一的契机(1 / 2)

第619章巴尔干统一的契机</p>

高日军团的优点太多了,不仅作战意志顽强,而且服从性非常好,忍耐力十足,对后勤要求不高,成本低廉,等等等等。</p>

世界大战爆发前在近卫军服役的哥萨克确实很优秀,毕竟是从几百万人里优中选优挑出来的。</p>

世界大战爆发后,征兵的要求一再降低,官兵的素质就开始良莠不齐,这是无法避免的。</p>

也正是因为高日军团的出色表现,让小尼古拉都忍不住请求乔治将高日军团派往欧洲战区。</p>

不管小尼古拉是想把高日军团当主力,还是当炮灰,这都是对高日军团的肯定。</p>

在亲自担任北方面军总指挥之后,小尼古拉终于感受到了压力。</p>

坦能堡战役没打好怪日林斯基。</p>

第二次马祖里湖战役失败的责任在鲁兹斯基。</p>

如果北方面军再次战败,责任在谁?</p>

总不能怪乔治不配合吧。</p>

鲁兹斯基担任北方面军总指挥的时候,小尼古拉天天催促鲁兹斯基进攻,好像鲁兹斯基真的有拿下柏林的实力一样。</p>

现在小尼古拉担任总指挥,他终于想起乔治在战前为俄军制定的策略。</p>

第二次马祖里湖战役失败后,小尼古拉一直都在组织防守,压力给到阿列克谢耶夫。</p>

西方面军在占领普热梅希尔要塞后,前面就是一马平川的西里西亚平原,只要拿下这一地区,就可以逼迫奥匈帝国退出战争。</p>

阿列克谢耶夫面对的是自世界大战爆发后如火箭般崛起的鲁登道夫。</p>

在夺取烈日要塞的战斗中,鲁登道夫起到了关键作用,由此声名鹊起。</p>

在担任兴登堡的参谋长之后,导致俄军遭到重大损失的华沙战役和第二次马祖里湖战役均出自鲁登道夫之手。</p>

巧合的是,现在担任西方面军总指挥的阿列克谢耶夫,也曾担任过小尼古拉的参谋长。</p>

两位参谋长之间的对决现在还不分胜负。</p>

乔治手下这群骄兵悍将却已经按耐不住。</p>

三月中旬,随着穿越喀尔巴阡山脉的铁路贯通,第12集团军和第13集团军的装甲部队陆续抵达前线,攻击前的准备已经全部完成。</p>

瓦西里和安德烈提交联合作战计划,计划以装甲部队为主力,渡过蒂萨河,向马肯森集团发动全面进攻,战役目标为夺取布达佩斯。</p>

马肯森现在已经获得蒂萨河一线所有军队的指挥权,兵力大约30万人左右,其中只有10万是德军。</p>

第12、13集团军的总兵力为33万人,加上配合俄军作战的罗马尼亚军队,瓦西里和安德烈可以调动的兵力在45万人左右,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p>

装甲部队抵达前线后,俄军的装备优势也很明显,唯一的劣势是重型火炮。</p>

俄军的火炮只是在口径上有一些劣势,在数量上同样占据绝对优势。</p>

单纯从纸面实力分析,俄军完全没有失败的可能。</p>

所以乔治就批准了联合作战计划。</p>

布鲁西诺夫同样提交了一份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作战计划。</p>

这两个计划如果顺利达成战役目标,奥匈帝国损失的领土将在一半以上。</p>

配合布鲁西诺夫作战的部队不仅有保加利亚军队,还有整编之后的塞尔维亚军队。</p>

在收复黑山王国和阿尔巴尼亚之后,塞尔维亚残军终于合兵一处。</p>

整编之后,塞军可以作战的兵力,一共只剩4.3万人。</p>

塞军之惨别说米希奇,连乔治都感觉心酸。</p>

世界大战刚爆发的时候,塞军可是足足有44万人。</p>

这还不到一年,十不存一。</p>

乔治建议塞军留在索菲亚继续休整。</p>

米希奇参战的态度很坚决,亲自来到君士坦丁堡,请求出战。</p>

乔治能理解米希奇的心情。</p>

作为塞军现在的最高指挥官,米希奇却没能率领塞军收复塞尔维亚,这对米希奇来说是奇耻大辱。</p>

现在联军将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发动进攻,如果塞军继续缺席,那战后塞尔维亚王国还能继续存在下去吗?</p>

米希奇很迷茫。</p>

德米特对米希奇还是很尊重的,在参谋部为米希奇举行招待会,各国派驻在战区司令部的军官也接到邀请。</p>

过去一年,彼得父子得罪了很多人。</p>

其中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于黑山王国。</p>

所以在招待会上,黑山王子斯托直接向米希奇发难,询问在塞尔维亚王国的黑山士兵,现在还剩下多少人。</p>

米希奇满脸通红,哑口无言。</p>

黑山尼古拉派往塞尔维亚王国助战的部队,除一部分因伤残无法继续作战的士兵外,其余全部阵亡。</p>

所以只是责难,王子已经很有涵养了。</p>

奥古斯特关心彼得一世的病情,在米希奇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p>try{ggauto();} catch(ex){}

彼得一世现在依然昏迷不醒,随时可能驾崩。</p>

亚历山大被乱军杀死,对外公布的原因是猝死,这对父子的遭遇令人唏嘘。</p>

可也是活该。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王国主动向保加利亚王国进攻,引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王国被迫割地求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