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真诚与善意,爱的必杀技!(1 / 2)

浮生漫谈 知非求是 2615 字 2023-10-19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陷入了“他人即地狱”的思维之中,觉得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相互理解,就像鲁迅先生曾在笔下写道的“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罢了”那般。那段时间我在想,或许每个人类个体本身真的就像是一座座孤岛,虽然都身处社会这个汪洋大海之中,但彼此之间却并没有架起能够有效沟通的桥梁。

不得不说,这样的想法给我那段时间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我逐渐觉得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我,我也没有想过向身边的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吐露自己的心事,一方面是觉得没有必要,另一方面是觉得可能也会给他人造成困扰,渐渐地,我也就变成了那种随遇而安的性格,很好将就,开始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直至不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或许在旁人看来我现在的生活还不错,我也知道我现在的状况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那段时间的我并不能从自己的生活状态中寻求但满足和价值感,也没办法和周围的人坦诚相待,当然身边也有很多温暖温柔的人,自己也在努力成为一个那样的人,但有时始终不得要领,甚至在“讨好他人”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这就有点像马歇尔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所描写的我们在通往情绪自由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一样。那时的我便处于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情绪的奴隶”,这个阶段的我认为要为他人的感受负责,必须不断努力让所有人开心。如果别人不开心了,我们会感到不安,认为自己有责任要为此做些什么。但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对此无能为力的,于是在认为自己有责任做些什么和实际上并不能做什么之间的落差便会使自己陷入一种莫名的内疚和自责之中,整个人的情绪也会瞬间低落下来,久而久之,便会下意识的避开这种别人不开心的境地,慢慢地变得不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和同理一个人,为的就是避免自己产生这种内疚的感觉,我也明白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马歇尔博士还提到了通往情绪自由的第二个阶段——“面目可憎”,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感受负责并牺牲自己、成全对方,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此时的我们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特别容易给出一些招人讨厌的回应。同时也会以一种听上去硬邦邦、不通人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这个阶段的人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也让人感觉是不近人情的,可能是因为个人性格的原因吧,我似乎在通往情绪自由的路上在这个阶段并未驻足或者是停留的时间十分短暂。

再然后便是通往情绪自由之路的最后一个阶段——“情绪的主人”,马歇尔博士对这个阶段的描述是这样的:“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再出于恐惧、羞愧或内疚来回应他人的需要,而是因为发自内心的慈悲与爱而相互给予。我们既不再为他人的感受承担责任,又能全然地为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为负责。同时,我们也明白,若牺牲他人,我们也永远无法真正满足自己的需要。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既清晰表达自己,又同样关心他人,从而实现我们的情绪自由并与他人建立连结。”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内心必定是平和而自由的,我们去关心他人也是因为内心的慈悲和爱,而与此同时,我们又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总而言之,当我们成为了自己情绪的主人之后,我们既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能周全地照顾到别人的情绪,这大概就是非暴力沟通所带来的益处。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从书中作者的观点我大概归纳了一下,非暴力沟通又被作者称之为善意沟通,至于“非暴力”一次又是来自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用来指代当暴力从心中消融,天性中的善自然呈现的状态。

而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沟通方法便是通过对自己真实感受的合理表达以及通过同理心的有效倾听,从而能让我们由衷地给予,与自己和他人建立连结,并充分展现天性中的善意。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方法,比如说尽量避免使用“疏离生命的语言”,要做到“不带评论地观察”,认真“体会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为之负责”,要“带有同理心地倾听”,要“爱自己”等等,书中还有很多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理念,基本没有刻板的说教和机械的操作步骤与方法,本书中充满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个人也挺喜欢这样的内容。

下面,我再将摘抄的书里关于非暴力沟通的一些相关描述给大家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