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炎黄号再一次驶离军港,和外面的庞大舰队汇合后,庞大的太平洋舰队在无数目光的欢送下,一路向南。
陈绍等人并没有马上离开舰队,而是在炎黄号上,和每一艘军舰的舰长,进行了会面。
一个上午的时间过去了,在炎黄号甲板上,无数目光的注目欢送下,陈绍等人坐上了一架夜鹰直升机,慢慢的从甲板上升空。
直升机上面,陈绍看到了人群中那个眼睛微红的少女,再向自己敬礼。
在陈绍回敬了一个军礼后,夜鹰直升机完全离开了甲板,远离了庞大的舰队。
回道青岛海军基地的空军一号时,陈绍已经收起了所有的个人情绪。庞大的空军一号,在四架黑鹰战机的护送下,缓缓的升空,离开了山东。
随着空军一号在高空稳定飞行的时候,陈绍也收到了最新的地面战报。
“随着盟军远东指挥系统瘫痪以来,东北战区四个装甲集团在连续三天的进攻下,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战果。目前装甲部队已经推进到了距离库页海峡只有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近百万盟军部队已经被我们赶到海边。
不过在盟军总部正式确定了远东盟军新的最高指挥官之后,这些近百万盟军还有极强的战斗力。特别是他们最新的指挥官,是一个装甲兵出身,一个指挥能力一点也不比巴顿差的将领,盟军方面撤退的坦克部队,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威胁。”
“哦,他们新的指挥官是谁?”陈绍有些好奇了,谁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够快速整顿败退中的部队。
“艾布拉姆斯,美国一星上将,美第四装甲师出身,也就是巴顿原来的部下。”蒋百里答道。
“是他!”听到艾布拉姆斯,陈绍忍不住惊讶了一下。倒不是陈绍很了解这个人,而是在后世,美国陆战之王m1系列的坦克,就叫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而对这个人,陈绍还是多少了解一点。只不过他从来没有想到,会是如此年轻的一个将领,来指挥上百万的盟军。
“陛下认识这个人?”听出陈绍的惊讶,一旁的蔡锷忍不住问道。
“不算认识,只不过听说过他。这个人在装甲指挥方面,一点也不比巴顿差。二战之初,也是一个让德国很头疼的人物,作战风格勇猛,不可小觑。”陈绍摇摇头,对这个人,不算很了解,多少知道一点而已。
“不错,这个人装甲指挥能力很不错,是美队中少见的务实派。这一次我们对远东盟军的斩首行动,他并没有在司令部。而且在进攻之时,他的部队反映是最快的。不但避开我们的进攻锋芒,还一路上不断集结败退的他队,组织起了一支不弱的抵抗力量。随之,美国华盛顿方面,就很快任命他为远东盟军总司令,军衔一星上将,也是刚刚提拔上来的。日本方面和苏联方面,都没有异议。”蒋百里补充道。
一旁的蔡锷拿出了一份资料,念道:“这是军情局送来的资料。克赖顿.艾布拉姆斯,今年三十一岁,美国装甲兵悍将,41年加入美国第4装甲师,二战以来一直在此师服役,作为小乔治.史密斯.巴顿部队的进攻矛头,10个月内换过7辆坦克,击毁80辆德军坦克。巴顿曾公开毫不自夸的说:我将肯定会成为坦克指挥官中的第一能手,但我又有了一个竞争者——艾布拉姆斯。”
80辆坦克击毁记录——艾布拉姆斯,考虑到德国王牌往往是累积3-4年的战果才达到100多辆甚至不到,考虑到德国坦克的强大火力和厚重装甲,考虑到他所捏的都是钢球而不是德国人捏的软柿子,考虑到他乘坐的是一些人刻意贬低的m4的确不是什么拿出去就能一对一制敌的量产装备,各中滋味可能是颇有味道的。
不过作为一个只有三十一岁的军中新人,能够得到如此职务,算是盟军体制中的一个先例。
“罗斯福这一次也是没有办法,目前他们的运输已经被我们切断,就连空中也被我们控制住,他们就算想要派一个新的司令过来,也很难不被我们截住。以其冒险,比如就地取才。如果说是罗斯福选择了艾布拉姆斯,还比如说是形式下,一个不得不选的选择。”陈绍一脸严肃的开口道:
“我给孔文鸿他们的时间还算富裕,现在我不管他们对面是什么样的指挥官,东北战区最终的目标的只有一个,在海战还未开始的时候,将库页岛和远东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我完完整整的夺回来,洗刷中华的耻辱。”
“是,我会立即向东北战区传达您的指示。”蒋百里道。
“先不急,我向听听这一次战争,我们天启坦克和犀牛坦克的表现。”陈绍想了想说道。
对这两款坦克,说句实在话,蒋百里和蔡锷了解的不是很透彻,因为这两款坦克,已经装备了皇家禁卫军快五年的时间,可是从未公开使用过,所以就算是一个是国防军总参谋部部长,一个是国防军总作战部部长,他们也说不上来。
不过,经过几天的战斗,许多数据被罗列上来,他们也多少对这款坦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不难回答的陈绍的问题。
“按照陛下给的信息,这两款坦克是帝国秘密军工厂研制生产的,因为造价和原材料的问题,到此时还没有办法大规模生产装备所有部队。我所知的资料很多都是战报中提到的。
这两款是先进的主战坦克,是世界第一款能够移动准确shè击的主战坦克,就单单这一点,其意义就十分重大。别说世界各国了,就是我们自己的中国虎王主战坦克,都没有这样的能力。
就以天启坦克而言,这款坦克不但在战斗全重和防护方面居于世界第一,而且全车装备了许多高科技电子设备。特别是热成像探测系统和移动shè击纠正平衡装置,配合火控计算机,天启坦克能够在两千五百米内率先发现目标,并且进行火炮shè击,其首发命中率达到了惊人的70%,原地对固定目标的命中率达到了90%。是世界坦克之最。
而且天启坦克装备了最先进的125毫米滑膛炮,虽然我们的中国虎主战坦克上面的也是125毫米滑膛炮,但是其杀伤力和shè击速度,完全和天启坦克没有办法相比。
特别是装上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配合帝国最新的钨钢技术,完全能够在最远shè程内,击穿任何一款坦克,就是我们自己的犀牛坦克也完全不例外。反之,就算是我们的虎王坦克,配上穿甲弹,就算是在杀伤力最强大的距离内,也无法击穿拥有陶瓷装甲的天启坦克,就连外挂的反应装甲,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击穿。
能够在近距离击穿天启坦克的陆地武器,恐怕也只有我们自己的犀牛坦克,而且也要配上钨钢穿甲弹,同时也必须在最有效的杀伤范围之内。至于像苏联的t-34/85,美国的谢尔曼歼击车,日本的五式坦克,根本拿我们的天启坦克没有办法。
东北战区几天的战报总汇过来,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消灭了盟军超过一万辆坦克,除去了陆航部队消灭的四千多辆,剩下的敌军坦克多半都是被犀牛和天启摧毁的。而我们,在坦克损失方面,除了中国虎王和中国豹损失了三四百辆之外,只有几十辆犀牛失去战斗力,八辆天启坦克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臣相信,这一场坦克大决战,必将以帝国完胜落下帷幕。”
听着蒋百里的汇报,加上之前的说到的艾布拉姆斯,陈绍似忽回想起后世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打萨达姆装甲部队的场景。强悍的m1坦克,根本就不是伊拉克那些t-72能够抵抗的。到了战后,也只有八辆艾布拉姆斯坦克受伤,几千辆伊拉克坦克,连一辆m1坦克都没有干掉。
现在的战报,似忽正在向海湾战争靠近。先进的天启坦克,完全不惧盟军的各种坦克。庞大的钢铁洪流,在盟军的坦克群中横冲直撞,一辆接一辆的盟军坦克,在天启坦克的坦克炮下,化为灰烬。
“是啊!单单在坦克方面,帝国已经远远走在世界前列,特别是天启坦克的火控系统,很难想象我们的科学家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加上强大的防御结构,我听说,天启坦克的防御力,是犀牛坦克的五倍,而犀牛坦克又比以前的虎王坦克,防御力高出几倍。这两样,足可以称得上是划时代的发明。”
天启坦克各种数据中,蔡锷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它的装甲防护和火控系统,因为这两样已经打破了他对坦克性能的认知了。
听到两人的话,陈绍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无语。听他们的意思,把天启坦克的功劳规划给帝国科技部门。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只不过陈绍永远也不会说,这两款坦克,就是再给帝国十年,帝国估计都难自己建造出来,因为这是红警基地的产物。
不管是陶瓷装甲还是火控系统,最目前的科技,都是一道跨不过去的沟壑。
坦克火控系统从问世到现在,大体上可以分为4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装备的第一代坦克火控系统只配有简单的光学瞄准镜。这种光学瞄准镜用视距法测距,即如果目标的高度或宽度已知,那么就可通过它在瞄准镜视场中所占的mrad分划数估算出或直接读出目标距离,接着就可装定瞄准角。用这种方法,在九百米时,则命中率显著下降。
就算是在后世,一些坦克的应急工作方式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二战后期装备的第二代坦克火控系统在原光学瞄准镜的基础上增配了体视式或合像式测距仪和以凸轮等为函数部件的机械式弹道计算机,性能比第一代有了明显改进,在一千三百米距离内,shè击标准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50%。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代初期装备的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统由光学瞄准镜、光学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组成,并且开始配用了一些弹道修正传感器。这种火控系统在一千五百米的距离内原地对固定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50%。
而目前中华的自己的坦克瞄准装置,其是就是这一种,在后世属于第三代瞄准系统。
上述三代坦克火控系统的缺点是不能预测运动目标的shè击提前角,因此不能shè击运动目标,而且由于没有一种比较理想的测距仪器,命中率比较低。随着激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出现了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是一种精度高、cāo作简易、快速的测距仪器,与火控计算机等组合成的火控系统是提高坦克火炮命中率的重要途径。
因此,后世美国休斯飞机公司从1965年底,试验用的样机研制成功,定名为柯贝达,后来改名为萨布卡。
休斯飞机公司根据从该火控系统中所获得的经验,正式为m60a3坦克设计了带激光测距仪的综合火控系统,主要由测瞄合一的车长激光测距瞄准镜、炮长昼夜瞄准镜、数模混合式火控计算机、目标角速度测量装置以及各种弹道修正量传感器组成,能在坦克短停时shè击固定或运动目标。
自动输入火控计算机的修正量有炮耳轴倾斜、横风和目标角速度,人工装定的修正量有气压、气温、药温、炮膛磨损和弹种等。在两千五百米的距离内,原地对固定目标shè击时火控系统的首发命中率为90%。
而天启坦克就属于这一代,尽管比起二十一世纪的数字化坦克来说,这种瞄准方式已经过时了,可是在二战的时候,这种瞄准装置,却是一种划时代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