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静瞪大了眼睛,看李左车这般吹嘘,那这仗还要不要打了,若敌人真像李左车说的那般,他们干脆直接弃械投降好了,还打什么打!
李左车也发现自己有些吹嘘过度了,有些尴尬,当下咳嗽一声道:“但如我所说,敌人尚未站立脚跟,只要尽快将之击败,那么也就不足为虑了。”
冯敬也点头说是。
在冯敬与李左车在南岸大柳树下侃侃而谈的时候,绛县城墙上却是另外一番光景。
自白石带兵来到绛县后,便开始着手准备城防事宜。绛县城内的大部分百姓被迁出,将由平阳的官员负责安置。绛县城内的房屋也被改造,以适合士卒守城作战。而这一切能够顺利进行,却是多亏了李同离开前委任的副将周叔的建议。
周叔四五十岁了,本是一里的里长。刘信当初发动河东郡百姓起义时,周叔带领自己里中的青壮参加了起义。他当初的想法,却是为了给乡亲找一条活路。就这般在起义的浪潮下,周叔靠乡里的推荐,做了二五百将。之后随波逐流,跟着李同来到了绛县。
李同在绛县时,也是做了一番实事的。比如将起义军编组了,并将军吏板子搭建了起来。周叔是起义军中几个为数不多的识字的人,很快被李同调任为军吏,做起了文职工作。
周叔小时候便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这是他年轻时候起为数不多的爱好。李同跟随刘信久了,也喜欢向身边的军吏询问关于军事上的事。周叔都对答如流,从而被李同看重,竟是从一个小小的军吏一路上升上来,做了校尉,后来又做到了李同的副将。
周叔的遭遇其实是大部分平阳军军官的遭遇。
当上层的掌权者去追求诸侯王的资格,不顾百姓的生死,不采取任何有效的办法去安置治下百姓时,各地的百姓为自己站出来,为自己争取一条活路。刘信发现了这一点,利用了这一点。
暴秦并非只有一个。百姓为了生存可以反秦,自然也可以为了生存反楚,反魏,甚至反对以后的汉。
这就是中原最大的法理。
白石初来绛县时,见周叔将绛县治理得好,便继续委任周叔为自己的副将。周叔也并无山头的作风,配合白石将六千守军进行整合。若是再给他们三月,二人未尝不能将这六千守军给训练起来。
但敌人来得还是太快了。周叔与白石每日都会往城墙上走一走,看一看。不光是看河对岸魏军伐木造船的如火如荼,也是要体量一下绛县守军的情况。
白石曾经提议要派遣一支奇兵,去阻滞魏军砍伐树木,推迟魏军造船的时间,这却被周叔拦下来了。
绛县的守军缺乏盔甲,甚至缺乏武器,野战对于绛县守军来说,实在太难为他们了。若是派出去的援兵被魏军给歼灭,无疑会打击城中守军的士气。
为将者,自知之明是一定要有的。就像大将军宣传的话语那般,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战术上却一定要重视敌人。
在城墙上巡逻了一圈,绛县守军还维持着昂扬的士气。之所以如此,却是因为刘信往城内派来许多说书人,来鼓舞军中士气。
刘信知道起义军能够依靠的其实也只有士气,如何将士气鼓动起来,便是一门学问。他想起了自己听过的一首说书人的歌。那歌唱得苍凉,绝非靡靡之音。刘信便将这说书人制度拾掇拾掇,建立了起来,这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