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她这一次深深感觉古代社会里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孝道,她一直以为作为儿女的确要孝顺父母亲,要是对自己父母亲都不想要孝敬,应该天打雷劈,作为晚辈面对长辈时要给予尊敬。
但绝对不能像是古代一样过度推崇孝道,说什么百善孝为先,曾经有人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然而并不是,其实有不少父母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
就比如凌霄曾经在网络上看到,某国的亲妈让自己还没有成年的女儿去做童女支,还专门给女儿介绍嫖客,在当妈看来自己做的没有错,在看到那个女童去和嫖客打情骂俏时,凌霄想要问:这种妈妈需要孝顺?
这一刻的凌霄还想到女诫,女性要是深信不疑,岂不是就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自我、没有自尊的傀儡?啊!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乖乖遵照长辈的命令去做,心里不能怀有怨恨。
一想到这里,凌霄就反感过分强调孝道,孝顺是要孝顺,但先要长辈慈爱才好,如果一味只强调晚辈的责任,不说长辈所要担负的责任,就很不好。
反正经过宋氏这件就有一种感觉:哎!可怕的孝道!依着孝道,如果宋氏和她的儿女遭遇了不幸,还没有资格到官府状告李家几房人。
要知道一个不孝的大帽子就可以把宋氏母子压得死死的,要是李大郎的父母在,甚至可以告宋氏母子忤逆不孝,这属于重罪,都没有可能活下去的机会。
这也是凌霄为什么会以宋氏父亲族人身份出场的原因,绝对不能在身份上次于对方,反正古代宗族意识很强,她作为宋氏父亲的族人出头很正常,别人也挑不出刺,也是为什么古代女子要好好和娘家搞好关系的原因。
里长有些诚惶诚恐,要知道他算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人,别看在村子里算是厉害的人物,但到了县城里就是最末流的人物,到那里都是卑躬屈膝,看到罗大连个p 也不敢放。
像凌霄这种一看就是非一般人的存在,他之前绝对没有接触过,一般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近过,还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自然是有些慌张和失措。
凌霄也没有说什么,看看这个院子里不算小,有个鸡窝,还有一只大狗,它此刻有些紧张,连叫声都不敢发出来,耷拉着尾巴找个地方藏起来。
那么她就没有再管什么狗,又看向另外一个地方,那里种植着一棵树,树下有几个小方凳,她也没有说什么直接走到树荫那里,有傀儡给送上凳子后坐下。
里长作为主人倒是不敢坐,凌霄看了他一眼,和声道:“老丈请坐!”让里长有些犹豫,感觉还是十分拘束,还是他的儿子感觉出来不对劲,找个凳子让亲爹坐下,里长有些腿软,连忙坐下,省得自己不小心摔倒。
里长连声道:“道长,小老儿有礼。”他想要说好话,却发现自己十分紧张,声音都带着点颤音,身体有些弯曲,不敢在贵人面前挺直了身体。
发现自己声音发颤的里长感觉不好,额头上都冒出来不少汗,根本就不敢擦一下,嘴唇也跟着颤抖起来,“道长,宋氏被典卖和小老儿没有关系。”
说到这里的他努力想要笑一下,同时也看见坐在凌霄身后的人,一时间根本不知道这是谁,但他也不敢多看,又把视线收回来。
而凌霄看着里长说:“侄孙女这件事的确怨不得里长。”里长听到这句话差点哭了,好在这位道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要知道贵人最喜欢迁怒,他真的怕贵人一怒之下算计村子里的人,他怕。
要知道他们这些庶民根本斗不过那些贵人,这一次宋氏被典卖的这件事上他的确是没有什么大的责任,但他知道贵人说你有责任就有责任,没有什么说法。
早知道宋氏有这么硬的后台,他就让自己儿子娶了宋氏,哎!说这个都晚了,里长也知道不太可能,因为他的儿子就不是读书的料,根本娶不到宋氏。
而就在此刻凌霄说:“这一次找到里长也算是情非得已,这一次是为了侄孙女,宋家的女儿嫁到李家后被欺负很多年,之前不知道也就罢了,如今知道自然要给孩子讨个公道。也不要里长说什么,只是请里长做一个见证。”
里长搓搓手,他此刻终于知道那个一直垂着头的人是谁:宋氏,说起来宋氏嫁过来这么多年,他就没有见过几面,还真的搞不清楚长得什么样子。
此刻的她垂下头不敢与人对视,从小被女德洗脑的她根本就是软包子,到现在根本不敢出声,好在是她知道凌霄不会害她,才可以坐在那里。
而原主一直看着,凌霄在来之前特意给她说:“你好好看看,如果你在将来的日子一直之前学到的女德做,下一个宋氏就是你,被人算计一番后卖了也不知道反抗。”
原主此刻坐在那里身体挺直,看了宋氏一眼,突然间感觉为什么大家都欺侮她,因为她看上去就是软包子,不欺负她欺负谁?
人活在世上能够不受委屈吗?不能!相信贵为皇帝的人也有搞不定的时候,也有退让的时候,那么受到不公平待遇后会怎么办?
有人在私底下努力上进,争取有一天自己一冲飞天,也有人不愿意努力,却会把自己受到的气发泄出去,自然想要找个好欺负的人,而宋氏就是被欺侮的那一个,如果自己不改的话,她也会落到这一步吗?
在她思索时里长开口道:“道长!小老儿也是没有办法管,这件事属于李家的家事,我这个做里长的人也管不到,要知道虽然都是姓李的,但他们其实是后来落户在这里,和我们李氏族人没有什么关系。”
凌霄说:“这些贫道知道,只不过是因为有些事情要给你说一下,要知道李家也是村里的人,有些事情只是想要请里长做个证明。”